车里雅宾斯克科学家、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经济技术学院纳米系统物理系副教授柳德米拉·斯维尔斯卡娅与莫斯科国立大学同事尤里·杜明共同发表了题为《超冷等离子体电子发射次谐波的性质》的论文。该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《等离子体物理学》上,该期刊被Scopus收录在科学期刊第二四分位。
超冷等离子体的温度接近绝对零度——1开尔文甚至更低,低于零下272摄氏度。超冷等离子体吸引了21世纪科学家的关注,有助于解释从基本粒子物理学到宇宙演化的诸多奥秘。
超冷等离子体的理论研究早在实验实现之前就已开始。到目前为止,短时间内获得这种电子是可能的——通过超音速气动射流或借助激光冷却。
科学家们对发射现象很感兴趣——当等离子体受到单色波照射时,电子会发射出去。当这种等离子体凝块单调膨胀并遇到电磁波时,发射出的电子流会表现出异常行为,并出现许多清晰的峰值。
之前基于唐克斯-达特纳共振理论对这一现象的解释遇到了许多严重的障碍。
柳德米拉·斯维尔斯卡娅和尤里·杜明发表了一篇文章,探讨了这种发射的另一种概念。该概念基于三粒子复合形成的“次级”里德堡原子的多光子电离思想。在电离过程中,电子不是飞向“无穷远处”,而是飞向某个“阈值”距离,在更高的轨道上被激发。然后,峰的图像发生变化,变得与上面提到的类似。与之前的概念不同,该模型不再依赖于云的形状,也不需要特定的边界条件。
超冷等离子体是科学的前沿。未来,我们或许能够获得长寿命超冷等离子体,这将有助于改进离子显微镜和其他实用设备。与此同时,我们可以自豪地看到,我们地区在研究这些独特而迷人的课题方面并不落后。